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机资讯 > 正文

欧盟碳关税落地,哪些行业会被‘卡脖子?

欧盟碳关税即将要正式落地,这一消息在全球贸易和工业领域引发了轩然。可能还有朋友不太了解,欧盟碳关税,全称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 ,简单来说,就是欧盟对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的一种特殊关税。

自 2023 年 10 月 1 日起,欧盟碳关税就已经进入了过渡期,在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正式征收 ,到 2034 年将全面实施。其覆盖范围包括钢铁、水泥、铝、化肥、电力和氢等六大行业,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旨在推动欧盟实现其气候目标,同时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欧盟碳关税的落地,对中国多个行业的出口带来了巨大挑战,尤其是钢铁、铝和化工等行业,可能会被 “卡脖子” 。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行业受到的影响。

钢铁行业

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,2023 年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 53.97% 。欧盟是中国钢铁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,碳关税的实施无疑会增加中国钢铁企业的出口成本。据测算,按照目前 CBAM 规则,中国钢铁出口到欧盟的吨钢成本可能会增加 652 元 - 690 元 。这是因为中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炼钢为主,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。与欧盟的短流程电炉钢相比,长流程钢铁的碳足迹约高出 1.4 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,降碳幅度低 60% 以上 。成本的增加将使中国钢铁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弱,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其他低碳排放国家的产品所取代。

从短期来看,欧盟碳关税可能导致中国对欧盟钢铁出口量下降。长期而言,这也会促使中国钢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,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,重塑产品出口的低碳竞争力。企业会更加注重绿色低碳炼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如氢冶金技术等,推动炼钢工艺流程结构调整,提高电炉炼钢的比例。

铝行业

欧盟也是中国铝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。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铝产品主要以铝材及制品为主 。根据欧盟碳关税草案,一旦实施,中国铝行业将面临成本增加的压力。按照 2021 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未锻轧铝及铝材数量 38.2 万吨、吨铝材排放二氧化碳 0.7 吨、吨二氧化碳碳税 80 美元估算(未抵扣免费排放额度),中国对欧每年将被征收超过 2000 万美元的碳税;若按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当量估算,年度碳税将超过 3 亿美元 。除了直接的碳税成本,出口商还需配合进口商提交铝产品碳足迹报告,这也会增加企业在碳排放管理、数据监测及定期核算等方面的费用。

成本的上升将削弱中国铝材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优势。并且基于中国当前能源资源现状,短期内,若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,铝材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较为有限。这使得中国铝行业在应对欧盟碳关税时面临较大的挑战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化工行业(塑料等)

虽然目前欧盟碳关税对中国化工产品的直接影响较小,但未来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等化工产品极有可能被纳入征收范围,这势必会对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。化工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,如果被纳入碳关税征收范围,企业将面临更高的生产成本。

化工企业不仅要承担因碳关税而增加的直接成本,还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,以降低碳排放,满足欧盟的环保要求。这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,可能会面临资金和技术上的双重压力,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。

欧盟碳关税的实施,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成本增加、竞争力下降以及数据管理和技术难题等方面。

成本增加,利润压缩

欧盟碳关税直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。根据相关测算,欧盟碳关税实施后,将增加中国出口欧盟的相关企业 6% - 8% 的成本 。以钢铁行业为例,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,部分企业每吨钢的碳排放可能达到 1.8 - 2 吨二氧化碳当量。按照欧盟碳市场目前的价格(假设为 80 欧元 / 吨二氧化碳当量)计算,每吨钢铁出口到欧盟将面临 144 - 160 欧元的碳关税成本 。对于一家年出口 100 万吨钢铁到欧盟的企业来说,每年仅碳关税支出就高达 1.44 - 1.6 亿欧元,这还未考虑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碳排放而进行的设备改造、技术升级等额外成本。

如此高额的成本增加,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特别是对于那些原本利润就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,碳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生存困境。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因为无法承受成本的增加而不得不放弃欧盟市场,转向其他市场寻求发展机会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竞争力下降,市场份额被蚕食

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优势因碳关税而减弱,竞争力下降,市场份额面临被其他竞争对手抢占的风险。当中国企业的产品因碳关税而价格上涨时,欧盟本土企业或其他碳成本较低国家的产品便会占据价格优势,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 。以铝制品为例,在 CBAM 实施后,中国铝制品在欧盟市场的价格可能会比本土产品高出 10% - 15%,这对于价格敏感型客户来说,足以使其转向其他供应商。

随着市场份额的被蚕食,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地位受到威胁。这不仅影响企业的出口业绩和经济效益,也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长期来看,可能导致产业规模缩小、就业岗位减少等问题。

数据管理和技术难题

欧盟碳关税要求进口商准确报告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数据,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数据管理和技术难题。目前,许多中国企业在碳排放数据收集、核算和报告方面基础薄弱,缺乏完善的数据收集体系和专业的核算方法 。在数据收集环节,企业需要获取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加工到产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数据,涉及众多供应商和合作伙伴,数据来源复杂且分散,收集难度极大。而且,不同环节的数据格式和统计标准也不统一,给数据整合带来了很大困难。

在核算环节,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人才,企业往往难以准确计算产品的碳排放量,容易出现数据偏差。在报告环节,企业需要按照欧盟的要求,将碳排放数据以特定的格式和方式进行报告,这对于不熟悉欧盟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中国企业来说,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如果企业无法满足欧盟在碳排放数据方面的要求,可能会面临罚款或其他处罚,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成本和风险。

要应对欧盟碳关税,企业必须进行低碳技术升级,以降低产品的碳排放。然而,这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并非易事。低碳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,且研发周期长、风险高,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 。目前低碳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并不统一,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,也不知道自己的技术是否能够满足欧盟的标准。欧盟对于进口产品的碳排放标准十分严格,不仅要求企业提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,还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差距,许多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,难以实现精准的碳排放控制。而且,欧盟的碳排放标准还在不断更新和提高,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,才能跟上其步伐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面对欧盟碳关税带来的挑战,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。这不仅是应对外部压力的需要,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,加快产业升级步伐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

短期应对策略

在短期内,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应急策略来缓解欧盟碳关税带来的冲击。首先,进行供应链 “碳体检”,建立产品碳足迹追踪系统,如利用区块链技术,优先筛选低碳供应商 。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产品的碳排放,减少碳关税成本。某光伏企业通过建立区块链碳足迹追踪系统,实现了对供应链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管理,成功筛选出一批低碳供应商,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,从而减少了碳关税支出。

其次,通过谈判将关税成本部分转移至欧盟进口商。企业可以与进口商协商,调整贸易条款,如将 “FOB”(离岸价)改为 “CIF”(到岸价) ,由进口商承担部分碳关税成本。某光伏企业通过 “FOB 改 CIF” 条款,成功分摊了 30% 的碳成本 。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压力,但需要企业在谈判中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。

最后,产能转移也是一种选择。企业可以在东南亚、北非等地布局绿电园区,绕开直接对欧出口 。某钢铁集团在印尼投建氢基直接还原铁项目,通过利用当地丰富的绿电资源,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,同时也绕开了欧盟碳关税的直接征收 。不过,产能转移需要企业考虑到当地的投资环境、市场需求、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,并且可能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挑战。

长期战略转型

从长期来看,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型,构建低碳竞争力。技术创新是关键,企业应加大在氢能炼钢、碳捕集(CCUS)、短流程炼铝等颠覆性技术上的投入 。宝武集团的富氢碳循环高炉已实现减碳 21%,吨钢成本增加仅 5% ,通过技术创新,不仅降低了碳排放,还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本的上升。这种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,并且要承担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,但一旦成功,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。

布局绿电资产也是重要的一环。企业可以自建风光电站或签订长期绿电采购协议(PPA) ,以降低电力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。某铝业巨头通过绿电替代,将电解铝碳排放强度降低 40% 。然而,自建风光电站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,并且要考虑到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;签订长期绿电采购协议则需要企业与供应商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,确保绿电的供应稳定性和价格合理性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企业还应注重产品结构升级,开发高附加值低碳产品 。例如汽车用超高强钢,这类产品不仅碳排放量低,而且附加值高,能够通过溢价覆盖碳成本 。产品结构升级需要企业深入了解市场需求,加大研发投入,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,同时要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。

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

中国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,为企业应对碳关税创造良好的环境。一方面,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,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,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监管和指导 。另一方面,设立专项基金,对企业的绿色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给予贴息贷款等支持 。政府还可以加强与欧盟的沟通与协商,推动中欧碳市场的互认和衔接,为企业争取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。

企业也应加强国际合作,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。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,共同研发低碳技术,分享减排经验,推动全球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。企业还可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,提升中国在全球碳减排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。

Picture of the author

欧盟碳关税的落地,给中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尤其是钢铁、铝和化工等行业,面临着成本增加、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。然而,挑战与机遇并存,这也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。

无论是短期的应急策略,还是长期的战略转型,都需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,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优化产品结构,降低碳排放 。政府也应加强政策支持,推动国际合作,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。

最新文章